400-801-3360
剧情介绍: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值洪大帅刚进占京城不久,闻名全国的五庆班将携大名角儿金啸天在德祥大戏院里进行为期三天的演出。五庆班侯班主和大戏院吴经理正在后台带着伙计们预备演出,二人正沉浸在戏票皆已售罄的喜悦之中,却不想一系列意外接连而至。
送包子的伙计、来视察的大帅、出逃的六姨太、黑帮刘拐子、大名角儿金啸天等这些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全都阴差阳错的纠葛在一起,德祥大戏院的后台彻底乱了。
侯班主和吴经理浑身乏术东拆西补,然而无论二人如何应对,事情却不受控制的朝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向发展。大名角儿金啸天最终是否登上了戏台?五庆班到底能否顺利开演?这一整个后台的混乱如何收场?《戏台》将为您揭晓答案。
演员介绍:
杨立新饰演大嗓儿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首届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奖等。主要作品:话剧《雷雨》《茶馆》《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窝头会馆》《戏台》等;影视作品《半边楼》《我爱我家》《甲方乙方》《好大一个家》等。
陈佩斯饰演侯喜亭
国家一级演员,大道文化创始人,北京喜剧院艺术总监。曾荣获“优秀电影艺术家”等多项殊荣。主要话剧作品:《戏台》《阳台》《托儿》《老宅》《雷人晚餐》等;主要电影作品《瞧这一家子》《父子老爷车》《太后吉祥》等;主要小品作品《吃面条》《羊肉串》《主角与配角》等。
亮点梳理:
1、诞生三年来创作从未间断,戏痴、戏骨们爱《戏台》!
《戏台》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喜剧作品,是一部从文本上就叫得响、留得下的好戏。杨立新说剧本“四十年难遇”,陈佩斯说“等了它60年”,可见《戏台》剧本之精彩。
在选材上,《戏台》可谓是“台上见台,戏中有戏”。它将舞台进行180度大翻转,一向神秘的后台变成向观众开放的舞台,深入后台众生相,360度全景式呈现戏台幕后故事。在形式上,《戏台》首次将话剧和京剧艺术融合在一起。《戏台》中,对白混杂念白、台词穿插唱段,京剧和话剧在同一时空里融汇交合,互为推进。在剧作技术层面,《戏台》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台词语言地道幽默、故事架构智慧精彩:整部作品浑然一体,编剧之功力令人赞叹。在剧作主题上,《戏台》以小见大,以方寸舞台演历史变迁,以一代戏班的多舛命途,见“文化之传承”这一古老而永不过时的命题,立意深远,耐人回味。
文本上奠定了该剧的不同凡响,与此同时,陈佩斯执导、携手杨立新共同主演,搭配以大道文化搭建的优秀演员班底、制作班底,保证了这部文本在舞台呈现上高层次的艺术质量。陈佩斯三十多年来沉浸在对喜剧艺术的研究之中,在舞台喜剧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他的导演使得这部作品在喜剧的艺术层面更加精道。老戏骨杨立新的请缨主演更在表演上提高了该戏的艺术水准,“大嗓儿”这一形象被誉为他表演生涯的一个高峰。
关于《戏台》的创作在它亮相观众以后,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更加蓬勃。从表演调度的调整到人物台词的处理、从开场的重新排演到结尾的反复推敲、从对个别演员的“单独指导”到整场戏的道具、灯光调换……这样的创作就在这三年间从未间断。可以说,如今的《戏台》和初亮相时的模样已经不再相同。这也不难想象,为什么会有观众反复看9轮依然不减兴味——因为《戏台》的创作还没有彻底完成,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永远不会彻底完成。
陈佩斯、杨立新等《戏台》的演员们,都曾表达遇到这剧本的幸运之情。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恐怕再没有比陈佩斯、杨立新两位老戏骨和众位戏痴们做搭档,更让《戏台》幸运的了。《戏台》诞生后至今,在戏痴、戏骨们的热爱中,它一直在变得更好看、更耐看。
2、精益求精,打造零瑕疵演出:大道文化爱《戏台》!
《戏台》是一部制作精良的舞台喜剧。剧目制作方北京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坚持制作精品喜剧,推广喜剧文化,”大道出品,必属精品“的赞誉被广为传扬;《戏台》更是大道文化推出的精品中的精品。大道文化倾力邀请实力派演员加盟演出,深入挖掘戏曲行艺人,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曲剧团等各大著名院团的精英演员们纷纷加盟,倾情出演。在舞台制作上,国内著名舞美设计师刘科栋、灯光设计师邢辛、服装造型师龚元等均为此戏倾注了各自的心血,使得整部舞台呈现考究、精致、大气,完美的传递出作品的精髓,引人入胜。而现场戏曲锣鼓场的乐队演奏,将音乐融汇在情节之中,运用出色。
在每一场演出中,制作组的工作精细、到位。剧组根据每个剧场的条件不同,调音调光、搭建舞美;随时随地保养道具、服装,保证每场演出呈现在舞台之上的一切都齐整、美观。在剧组中,有这样一句话被广为流传:“我们演出的100次、200次,对于观众来说永远是第一次。”所以,对这仅有的“一次”而言,《戏台》追求的是零瑕疵,是不留遗憾,是精益求精。大道文化为每一位观众负责,为《戏台》负责。
3、一千个观众一千个《戏台》:观众们爱《戏台》!
《戏台》三年来创下的舞台演出票房纪录,离不开观众们的厚爱。而观众们对于《戏台》的不同解读,也对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助益,这是戏剧舞台观演关系最和谐、良性的互动。观众洋洋上千字,书写自己对于《戏台》的读解和评价,这些对于《戏台》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库藏。有观众犀利的写:“张开双腿的六姨太才是你我。”有观众抒怀:“大悲大喜大慈悲,《戏台》,好戏!”有观众感慨:“有生之年看《戏台》,实我之幸!”有观众赞语:“《戏台》意味着中国的喜剧精神在舞台上的回归。”这些质朴的感悟、智慧的读解、精炼的概括,源自于观众们对于《戏台》的爱,而这也是《戏台》永不停歇的根本动力。